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今日举行,贵州路桥集团职工周国云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周国云,现任贵州路桥集团纳晴T10标项目总工程师。参加工作十余载,他始终坚守项目建设一线,在贵州交通 “黄金十年” 中书写奋斗篇章,先后荣获了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初心筑梦 青春在挑战中磨砺
2012年,周国云从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桥梁工程师”的梦想投身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十三年间,他先后参与了6个项目建设,从市政工程到高速公路再到世界级大桥,每个项目都是青春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追梦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凯里环巴拉河旅游慢行系统建设项目施工工程中,需要在汛期来临前完成490跨顺水桥施工,否则将面临工期延长和巨大经济损失。面对挑战,周国云带领项目技术团队集中攻关,研发车载式移动模架施工方法,利用吊车和平板运输车实现移动模架的移跨及桥与桥之间转场,可在平地拼装后吊装至施工点,同时可以跳跨施工,主桁通过支腿支撑,支腿用抱箍固定于墩柱,具有拼装速度快、施工灵活、无需预埋件等优点。凭借这一创新,项目仅用142天完成490跨顺水桥混凝土梁施工,工程进度提前约5个月,为中小跨径桥梁群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破题,专业在实践中沉淀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是周国云一直潜心钻研的课题。都匀至安顺公路项目新平河特大桥是贵州省首次采用双钢梁钢混组合梁结构形式建设的项目。大桥全长1440米,双幅共72跨,每跨高栓数量超4000颗。若采用空中悬拼法施工,不仅工效低下,安全风险也极高。
为此,项目启动“钢混组合梁钢梁整体架设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周国云牵头负责整孔架设宽体架桥机的研发。当时,国内同类架桥机研发屡遭失败,无成功经验可循。他在反复摸索与实践中攻坚克难,最终实现 “从无到有” 的突破,成功研发出新型整孔架设宽体架桥机,以及钢桁梁自适应运梁平车、多功能悬臂操作平台,为大桥成功架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再攀高峰,梦想在世界级大桥延续
纳晴高速六枝特大桥是贵州“万桥飞架”的又一世界级力作。其主桥墩高196米、跨径320米、主桥长度1292米,三项指标在当前同类型桥梁中均居世界第一,采用的五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结构形式为国内外首次。大桥涵盖拱桥、斜拉桥和连续刚构桥3种桥型施工工艺,堪称“一桥三工艺”,前所未有的复杂工艺与建造难度,让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周国云倍感压力。
越是艰险越向前,周国云并未退缩,而是带领团队主动迎接挑战。依托六枝特大桥建设,他带领团队以“特大跨空腹式刚构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课题立项,围绕孔桩施工、挂篮设计、扣挂系统探究、空腹区施工工艺等技术难题展开研究,探索基于双扣挂体系的空腹区施工、上置式斜爬挂篮施工、基于北斗精准定位的全天候测量放样等一系列施工技术。在距地面200多米的高空,项目团队利用北斗卫星高精度测量系统定位、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圆满完成全桥上下弦毫米级交汇对接。与此同时,他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借助“青蓝工程”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为贵州交通建设注入新生力量。
以青春之我,筑梦想之桥,在贵州“万桥飞架”的生动实践中,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奋斗道路上,周国云始终怀揣热忱,勇立创新潮头,攀登技术高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持续发光发热,用奋斗谱写新时代交通建设者的精彩篇章。